刘浩,男,必赢线路检测中心2021届本科生优秀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必赢线路检测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1届本科生。四年学积分排名专业第三,担任过班级团支书、校青志队实践部部长、学院学业辅导员,在任期间获评“优秀部长”“优秀班委”等称号,2020年获得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参与或组织了各类志愿公益活动,如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上马志愿者、敬老志愿者等。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每当细细总结在交大的心路历程,在学生组织、志愿公益、社会实践、科研学习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刘浩都会感谢那个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自己。
初入校园
在高考填报时,刘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确认收到交大录取的那一天,刘浩和家人们万分激动。但是激动之余,刘浩却也感到非常忐忑——自己只是压线,在同一批入学的同龄人中不算最出色。进入大学,刘浩知道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希望可以通过四年的努力,收获一个无悔的青春。
尽管有了一定心理准备,但入学后的各种挫折还是让刘浩非常焦虑:英语水平和江浙沪的同学有差距,没有编程基础,没有突出的才艺等等。同时高中的学习思维模式让刘浩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取得好成绩,这让他他很在意自己的考试分数。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高等数学(1)》,尽管他认真对待课堂作业,课上从不分心,但期中考成绩还是只有69,这是刘浩第一次对学习感到惶恐,同时,周围的优秀同学更使他陷入了极大的不自信中。
刘浩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确信课堂知识自己都听懂了,所以肯定不是自己的能力有什么问题。打消对自身的疑虑后,刘浩请教了室友,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课上听讲课后不回顾、考前复习只看不练、不去总结归纳书本知识点等。
找到失败原因后,刘浩在后半学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终于获得了回报。彼时的刘浩也意识到,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旅程,过去的经验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要敢于放下过去所有的成绩,重新开始调整自己,为适应新环境做出尝试。
尽管自己的分数有所提升,在第一学期的排名中仍然只是中等偏上,刘浩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周围的人们是多么的优秀。
如果努力不能够获得荣誉,那么是否还要继续努力下去呢?自己努力的目标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刘浩。
直到一次班会,班主任潘振海老师说到:“进入交大意味着大家都有很好的天赋,大学不要一味去和身边人竞争,而是更多的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点,成为自己领域出色的人。”
从那时候刘浩逐渐意识到进入交大是对自己高中三年成绩的肯定,但若是进入大学后仍只关心成绩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好好利用交大这个高水平的平台,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成长为比过去更加优秀的人。同时刘浩在学习几门自己基础相对薄弱的课程时意识到大学的努力方式与高中时不一样,并非简单地练习冲刺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反思。
刘浩希望能抓住宝贵的课余时间充实自我,在大四回首时不后悔。
学生组织
高中时大家的目标都很简单明确——获取好分数,进入好大学。因此高中阶段的成长过程是很单一的——纯粹的听课、刷题。
但是进入交大,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所以在刚进入交大时刘浩就意识到不能再像高中一样孤军奋战,而应该去认识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去探索、总结、学习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品质,同时也要提升综合实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
在交大的四年里,刘浩参加了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荣昶储才计划”,担任过班级团支书、学业辅导员等。这些经历不仅让刘浩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使自己不再狭隘,也让刘浩感到了一种被信赖的成就感。
进入交大第二学期时,刘浩心里开始有了一些自负和骄傲,因为自己的成绩不错,很多时候会下意识觉得自己是群体里比较出色的人,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不习惯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愿意做出改变。
但进入到“储才计划”后,刘浩彻底放弃了这种想法,他发现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过人的品质,有人不仅成绩拔尖,还参与学校各种晚会的筹备;有人科研竞赛十分突出,屡屡获奖;有人摄影、海报设计等宣传能力突出。刘浩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是一种不同的绚丽色彩,而自己只是因为成绩不错就沾沾自喜,殊不知别人已经在各方面提升自己。
认识到别人的优秀,让刘浩在真正意义上有了平常心——知道努力不是为了得到“优秀”这样的褒奖,而是能够将自己的责任履行好。
在校青志队换届时,部长主动询问刘浩是否考虑留任,这让刘浩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每一年部员很多,刘浩觉得自己只是很普通的一份子。部长解释说:“因为之前部门有任务你比较积极,做事情靠谱,如果你做部长我们比较放心”。这个时候刘浩才意识到,其实做每一件事情不一定像考试那样会有分数,但是周围的人对你都有评价,别人觉得你值得信赖就是一种指标。在各种各样的组织里,总会有“划水”的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靠谱,其实也是一种优秀。
志愿公益
在校青志总队时期,刘浩的工作不仅仅是参与志愿服务,还有志愿活动的策划、组织等,这些经历让刘浩学会了很多在课堂上所收获不到的能力。
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刘浩要考虑活动是否照顾到了不同参与者的体验感、获得感,是否对他们有足够的吸引力,活动是否体现了志愿精神,策划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活动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等等。
经常一份策划案需要多次修改,和学长学姐指导老师多次确认,甚至有的时候还要学会接受一份认真写好的策划因为特殊情况中途夭折。
刘浩后来回忆志愿公益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不知道会遇上什么样的情况和困难,学长学姐甚至老师都未必知道解决办法,大家能做的只有参考之前的经验,在经验之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志愿活动往往没有什么“直接”回报的,志愿者们收获的是个人价值的升华。
刘浩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志愿者活动是策划的重阳节敬老活动。为了让这个活动有趣,他和其他参与组织活动的同学们设计了几个老年人和交大同学可以共同参与的项目,例如扇面绘画,汉服体验,还有戏剧社同学排练的京剧。刘浩现在还记得当时到场的老奶奶们都特别喜欢汉服体验,临行时还说:“希望你们有空多来组织这样的活动”,那一刻刘浩觉得前期所有的策划都是值得的——志愿服务就是这样,未必能够使自身物质上的利益增加,但是却能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利他的和谐氛围。
那一段时间刘浩的个性签名是“希望做三月和煦暖阳,给身边人都带来温暖”,这或许是在交大志愿公益活动给刘浩留下的最宝贵的印记。
在高中时期,“感恩教育”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和重点,所以刘浩在入学之初就反对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正是在校青志总队的经历和锻炼让刘浩可以在大学生活中对这一目标进行具体的实践,通过志愿公益等方式,尽量做一个“有温度、有热度、有态度”的大学生。
社会实践
在交大求学期间刘浩一共参加了四次社会实践,参与策划了一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刘浩最大的影响在于塑造他的价值追求和家国情怀,这其中以“荣昶储才计划”经历的3次社会实践影响最大。
2018年的暑假,刘浩前往云南洱源调研中国扶贫的现状。刘浩说这对于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刘浩来自中国西南的贫困山区,从小看过贫穷对于普罗大众的荼毒;陌生是因为在象牙塔时间久了,逐渐忘却还有一批人依旧被贫穷限制了视野。正如他在储才成长里说:“这种落后的恐怖,不在于它对你步步紧逼,让你只能畏缩;而在于它早已渗透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早已深陷黑暗,也不会有挣脱的念头,这令我第一次感到害怕。”
或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浩开始思考除了个人的发展,是否也能为其他人做些什么,会去想做一个有担当的工程师,有良心的科研人。经历过贫穷再来回味贫穷,他想告诉那些孩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相信前方有光。
科研学习
“学在交大”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刘浩大学四年的主要脉络。
被录取进入工科大平台,在专业分流时候,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当时所有人都在考虑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相关就业市场的良好态势,许多同学都选择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但对刘浩而言,他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缺少天赋,同时也对于高强度的编程工作不感兴趣,于是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就成为了他的首选——机械与动力虽然都是传统工科,但一直具有生命力,是国家发展离不开的重要行业,必然会与时俱进,也一直需要人才。
毕业后,刘浩选择前往清华大学热能工程方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当停下来着手写下过去四年的故事,刘浩突然明白,成长是自己的责任,而努力成长是对生命的不辜负,正如从入校我们就耳熟能详的训诂:“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
供稿:刘浩
编辑:黄楷熠